用文字镌刻下美好记忆
——学习“二十大”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3-05-23 17:29 信息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市政府办公厅机关党委组织了这次征文活动,通过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对强国建设有了深刻理解对民族复兴充满信心和希望。在学习中,我的记忆也被拉回到19岁,那一年我从郑州师范学校毕业进入机关工作,一位领导告诉我要通过写出好文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领导的叮嘱鼓舞我勇敢追梦。从工作直到退休读写文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写作全力以赴,我想对过去的回顾,为学习二十大镌刻下美好的记忆。

初涉文字工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那时的我在中原区委办公室是一个普通干事,调区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当时全区上下各战线和各单位都在为“抓革命,促生产”的目标勇当“先锋”和“闯将”。我那时的主要工作是深入基层,将基层的先进工作典型事迹撰写成文字,在全区推广交流经验。1980年11月,河南日报头版刊登了《实行分级核算,加强企业管理——郑州市刃具厂产销两旺》一文,这是我为中原区刃具厂撰写的一篇通讯报导,这篇通讯在当时该厂员工之中引发了深刻反响。刃具厂工人兄弟说“我们工人有能量,才能登上河南报!”,“依托党的政策,立足新时代新形势发展生产,打造对外开放的阵地。你们的工作接地气,文字冒热气,我们厂生产更火了!”刃具厂韩厂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还是这一年,我写的《春风雨露育新苗——记互动路小学教师郭妙芬》通讯报道在《郑州晚报》发表,郭妙芬老师的教学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后来她又当选为区人大副主任。

我在区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那些给区领导报送的材料和文件由我修改编发,政府每日“工作简报”要往上级报,工作多、任务重,几乎每天晚上我都要在办公室写作,因此也养成了我读书写作的习惯。除此以外,还积极向报社投稿,宣传区里的工作,因此我还被评为《郑州晚报》优秀通讯员。虽然工作辛劳但我感觉非常充实,通过文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基层写经验促生产,写先进模范人物树立榜样,这些都是美好难忘的记忆。

在政府业务处的写作

1981年,我由区政府调入郑州市政府办公室政文科(后改为办公厅秘书三处),我也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1985年12月4日,我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城市政权建设理论讨论会。与会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政府专业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理论专家、学者。我作为基层工作者参加了会议讨论,并提交了论文《试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及其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作用》,这些经历拓宽了我的眼界、开阔了我的胸襟,1986年,我所写的论文《试论城区的职能和体制改革》,入选郑州市城区《体制改革文选》,后来这篇文章经过增容和改编又入选了河南省委《改革实践与理论探讨》一书出版。2004写《深化郑州社区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论文入选《郑州社区建设与发展》出版。

1991年初,我应邀参加了由《郑州纵横》杂志社组织“改革开放新农村”采访活动,我与媒体记者一起到郑州郊区农村采访,我写了题为《省级‘文明村’——西史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文章,刊登在《郑州纵横》杂志1991年第一期。通过调查、写作,我深刻学习领悟了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党在农村改革的光辉业绩,我如实记录了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和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变化的中国故事。

1991年9月,历时五天的首届国际少林武术节在郑州市举办,这是融体育、文化、旅游、经贸、科技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的国际活动,郑州市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宗旨是:以武会友,共同进步。通过举办武术节来弘扬中华武术,扩大对外开放,最终促进郑州以至整个河南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这项工作由政府办公厅秘书三处具体筹备。为做好这项工作,1991年3月10日,由时任郑州市副市长张世诚带领郑州市各委局相关领导到山东潍坊,学习考察当地举办国际风筝节的经验。我作为工作人员随同参加,负责收集整理资料、为武术节方案拟稿。少林武术节作为郑州市第一次举办的盛会,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拿出了题为《举办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促进郑州各项事业发展》的初稿方案,自此以后直到1999年我连续参加了七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筹备工作,曾写了《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中华武术走向世界》《话说武术节》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倾情抒写着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和荣光。

1992年我退休后返聘留用,有幸被聘为《郑州便览》(后改名为《郑州年鉴》)的特约编辑。负责编写、综合我们秘书三处对口联系单位的政务工作。《郑州年鉴》是党和政府文献史料的载体,每年出版,我年年撰稿,这项工作到2008年我最后退休结束,一干就是10多年,我也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撰稿人,为《郑州年鉴》写下了上百万的文字。2003年还应邀为《河南年鉴》编辑部、中共郑州市委编纂《郑州市情》撰稿有关文字。

我在秘书三处工作期间,从为处长协理事务递稿,到下基层调研、考察、应急预案、服务中心、杂务内勤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熟悉了我们业务处里对口联系各委、局和各部门的业务,学习积累了各行业岗位的工作体验。为宣传工作,先后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通讯文章有:城区体制改革《郑州将七个方面工作下放各区》《撤县建市之我见》《郑州商贸城建设已进入一全新的发展阶段》《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奔向卫生城》《论我市对外开放工作》《我市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工程’》等文章。大都是根据工作需要和约稿去完成的,我们秘书三处在政府办公厅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处室。

退休了写身边的故事

郑州市政府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党总支、离退休干部工作处创刊《老年通讯》,老同志有了展示的平台,我在其中读到了无数记忆深刻、影响深远的新闻报道与故事,诗词、书法、摄影、绘画等,记录了当下社会的发展和现实,记录着人间的真善美,每件作品都闪跃着生活的智慧,也激励着我。

过去,我下基层跑工作,写文字也成了习惯,退休了,感念机关往事,“既写给自己,也写给师长同事,写给忘年交的公务员等。”文字里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情感,对理想和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热爱与奋斗。10多年我在《老年通讯》发表50多篇文章。2018写《不忘初心与时俱进》获中共郑州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关于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奖;2020年《竹林的腾飞》,获河南省离退休干部“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优秀征文奖。

2013年写了《我心中的晏普》被网站收录。刘晏普曾任市政府副秘书长主管文字工作,他既是我的领导也是良师益友,当时的他已经身患重病,但我依然记得他在病榻上对文字工作的讲述:“文字可以承载大地之重,可以朝天飞翔,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共同抵达‘诗与远方’。”

2016年5月12日,郑州市原市长胡树俭逝世,享年82岁。我写下了《追思胡树俭同志》一文,他曾经主政郑州市工作9年,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面临着转型,在胡市长的推动下郑州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追思文章在办公厅《老年通讯》发表,还附带了市长30年前在基层的工作照片。胡市长的夫人看到照片和文章后非常感动,她表示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张30年前的工作照片。她向我致谢!

2021年7月,郑州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陇海西路金水河沿河路变成了一片汪洋,包括我住的家属院。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受了新冠肺炎的严峻考验,社区居民群众居家坚守抗击疫情在第一线。在抗疫、抗洪中居民群众、志愿者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都被我用文字记录下来在《老年通讯》发表。

我十分有幸亲身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事业发展,老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生活。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为新时期、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我也为能够用文字为祖国灿烂的明天镌刻下更美好的记忆而感到荣幸!

(信息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殷纪新)